情緒的50道陰影,憂鬱如何自我覺察?

文 / 一流人   

情緒的50道陰影,憂鬱如何自我覺察?

編按:
現代文明病日漸增加,有關心理狀態的議題持續受到重視,複雜難懂的心理狀態變化若能藉由資訊技術的科技,仔細記錄觀測,也許可提供學者進一步了解心理疾病的研究資訊,甚至令人期待未來能使憂鬱遠離人們。(本文摘自《從AI到智慧醫療》一書,以下為摘文。)

我在大學教書,長年和20來歲的大學生相處,常會聽到一些很有趣的網路用語,像是「3Q」、「很機車」、「業配文」、「5 樓的」、「洗版」、「很雷」、「超ㄔㄨㄚˋ 的」⋯⋯,這些有趣的用詞,完全沒有標準且種類非常多元,偶爾媒體會討論這些新興的次文化造成的影響, 不過這就是年輕族群間流行使用的融合式語言,久了也見怪不怪了。

幾天前在電梯裡聽到一句:「最近水逆,諸事不順。」讀者是否也曾聽過諸如此類的用語呢?

原來「水逆」這個字眼在日常生活中並不陌生。在占星學上水星象徵著資訊的傳遞與交流,水星逆行的期間,常容易被各種意外打亂陣腳。例如在感覺生活不順遂的時候,往往會感到沮喪,如過於頻繁,偶爾會使人陷入一種無法擺脫的負面情緒漩渦之中,像被日常種種細微煩人的瑣事慢慢地扼緊脖子,喘不過氣來,有時自己卻無法覺察。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圖/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憂鬱情緒的變奏曲

一般人了解「情緒」是一種複雜心理狀態的通稱,傳統上華人常用來表達自己心情的通俗說法,例如喜、怒、哀、樂,比較像是一種感情狀態表述的說法,也是容易與情緒混淆的概念;當然情緒還有許多更為細緻,包括正面與負面的表述,而這些我們與生俱來的心情與觀點每天發生在生活周遭,也傳承了千百年來人類生活上的精彩故事。

傳統價值觀崇尚「堅強」的美德,當過大的壓力造成情緒崩潰時, 常被認為是「意志力過於薄弱」,而非考量個人的承受程度差異,因此華人社群中,即使陷入情緒的漩渦中,也畏懼求助心理醫生。心情好壞或情緒起落不一定與憂鬱症有直接關係,然而現代人生活普遍緊湊,時常處於高壓狀態,很多人已壟罩在憂鬱症的高風險中卻仍不自知。

長時間的抑鬱如悲傷、憂鬱、焦慮等,甚至是身體功能失調、食慾減退、睡眠紊亂,都可能是憂鬱症的前兆。但因大多數國人對憂鬱症的認識不深,而誤以為這些毛病只是「心情不好」,不用理會它,過段時間自然會改善,不需治療。其實憂鬱症的成因包含遺傳、心理、 社會、環境等因素,並且有很高的復發率。

根據公衛組織之調查,憂鬱症患者中每100名約有50人會復發, 其中35人甚至可能面臨第三次復發。由於現代人文明疾病日漸增加,因此有關心理狀態、情緒狀態、憂慮與壓力等照護議題,也日漸受到重視。世界衛生組織(WHO)甚至預估,2020年因為壓力造成的憂鬱與其他相關疾病,在全球十大疾病與傷害排行中,將會攀升到第二位,僅次於心血管相關疾病。

憂鬱如何自我覺察?

根據公衛調查,平均每四個人中就有一人可能有憂鬱傾向且需要專業協助。「Science Daily」科學新聞網站的報導也指出,憂鬱情緒會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影響生活品質。由此可知,即使沒有確診為憂鬱症, 憂鬱情緒也已經干擾到日常生活了。

但憂鬱情緒等於憂鬱症嗎?其實兩者並不同。前者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壓力反應,當我們遇到不順心、難過的事件時,會感到挫折、情緒低落,但事件過後將雨過天晴,憂鬱情緒便會慢慢好轉;然而憂鬱症, 即使在事件過後許久,仍然難以從負面情緒與思維中脫離,對原本喜歡的事物會失去興趣,且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甚至出現生理劇變及心理障礙,對個人生活造成重大的干擾及傷害。倘若未能適時紓解憂鬱情緒,不僅影響生活品質,也可能會造成周遭親友的困擾。若想避免惡化,自我追蹤與自我覺察是有效的方式。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圖/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在心理學有一種「生態瞬間評估法」的憂鬱症療法,這種概念就是透過收集使用者當前的狀態、徵狀與心境,判斷使用者的情緒感知並給予適當的協助。另外,有許多研究利用額外的感測裝置連接到智慧型手機,藉著長時間收集使用者的生理資料,例如以心率變異度(HRV)之量測值,用來研究焦慮症、憂鬱症之間的關係。以焦慮症來說,HRV 的降低意味著副交感神經調控的減少,可能造成自律神經系統失去調控彈性,導致適應壓力之能力降低。目前已知憂鬱症患者的 HRV 值普遍偏低,在過去的研究也證實低的 HRV 值和抑鬱或焦慮之間的風險有直接的關係。

多年來心理學專家對情緒的分類做了相當多的研究,如情緒的分布以一個二維空間,由「正負感受」及「強度」兩個向量組成,是相關研究中較常使用的方式,這個量表很適合分析兩個向量的表現並加以分辨情緒。「正負感受」所表示的是情緒的強度,範圍高低從激動到冷靜,

「強度」則表示情緒的評價,範圍從正向到負向,不同的情緒會依照強度評價來做標記。

一般而言,量化情緒的專家常將人類的基本情緒分為:恐懼、生氣、快樂、悲傷、感謝、厭惡、期待與驚訝,認為常人的一切情緒都由這八種基本情緒組成。相關研究利用情緒在這八種元素上的變換來比較不同情緒表現的關係。另外有一些研究學者額外設計了一維指標,從「完全沒有」到「極度嚴重」,將情緒程度分為十一個等級。經過一段時間的記錄後,研究人員會與情緒低於平均值的受評量者討論,並安排其參加心理或精神科治療,以改善他們的情緒,並幫助他們提升自我的覺察能力。

情緒追蹤App

現代社會中,不管是街邊、公車捷運上或其他公共場合裡,常可見到人們拿著智慧型手機當「低頭族」,沉浸於螢幕另一端的世界。當人對手機的依賴性日益升高時,從手機操作習慣中可一定程度地反映出人的心情及感受,也因此近年來出現了不少分析手機使用者情緒狀態的研究議題。早期的研究多半以手機基本功能來分析,例如通話、簡訊等, 只有少數研究是透過使用者對手機螢幕的點擊,或拖曳動作來判斷使用者的情緒。智慧型手機除了有基本的手機功能外,貼近生活的App程式也是一個重要的聯外窗口。若能針對使用者在手機上操作的App特性及軌跡做分析,應能更有效地評估使用者的情緒狀態。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unsplash

圖/僅為情境配圖。取自unsplash

目前支援智慧型手機的應用程式中,已出現幾款情緒標記的App軟體,可幫助使用者了解自我的心理狀況,由此可見情緒相關議題已受到手機程式開發者的重視。以歐盟支持的 MONARCA 計劃為例,可利用智慧型裝置進行躁鬱症病患每日的自我追蹤,特別是記錄心情、睡眠時間、酒精攝取量等資訊。此外,智慧型裝置也會自動收集使用者的通話頻率、通話紀錄以及活動量,再透過這些資訊持續追蹤患者的心理狀態,當發現異常時,管理個案之護理人員就會即時介入。

當然一般更精準的情緒追蹤方式需要外接儀器之訊號,這類方式若應用在手機上,會有電池續航力以及外接儀器對使用者生活介入的困擾。因此目前相關的 App軟體都還是以使用者自行標記的方式追蹤,但這又可能造成了資訊遺漏或是資訊正確性的問題。

國外也有研究曾嘗試把傳統憂鬱症的療程移植到App應用程式中, 讓憂鬱症病患試用,實驗證明實作於智慧型手機平台的憂鬱症療程,確實可有效改善憂鬱症患者的症狀。例如微軟公司的 MoodScope 系統曾利用使用者對智慧型手機上的 App 操作紀錄,判斷使用者的心情,證明了使用者的內心情緒的確會反映在手機的操作上。另外,Mobilyze! App 則透過手機內建感測器量得的資料,加上使用者定時輸入的憂鬱情況資料來預測使用者憂鬱症可能發生的時間。

此外, 近年來有關身心健康的醫療技術以及心理學中「正念」(Mindfulness)之概念,也都強調讓使用者了解自身的情緒狀況,並加以引導治療或改善。現今已有許多研究致力於透過智慧型裝置來判斷人的情緒,但情緒判斷後的接續動作也相當重要,例如需適度提醒使用者或推薦紓壓活動等,因此這類型研究的重點也在於:當系統判定使用者確實是情緒低落時,會以引導式對話協助其舒緩情緒,並告知其近況當作回饋,以提高使用者的自我覺察力。

在醫學界目前仍有部分心理疾病尚未被完整探索清楚,希望可以藉由資訊技術的新科技,來輔助對於人類情緒或心理狀態的觀測;人的心理狀態變化因為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常常是瞬息萬變的,若能更加全面的記錄觀測,也許可提供更多讓專家進一步了解心理疾病的研究資訊。期待未來能透過相關技術,真正使憂鬱遠離人們。

醫師表示: 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醫療的幫助也不在話下,時刻留意自己身心的健康才能預防憂鬱症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