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輕生連年攀升 及早輔導有效防範

我國自殺死亡人數中,15至24歲呈現增加趨勢,成為社會一大隱憂。長期協助高中職監測學生心理健康的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醫師黃國洋指出,師長和親友可從4徵兆注意青少年是否有情緒困擾,以關懷傾聽嘗試接住他們,最後仍須轉介到專業端。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除了校園輔導資源待補強,有健保給付的醫院心理治療要排上數個月,民間的心理治療所則是價格高昂。

據全國自殺防治中心統計,全國自殺死亡人數2017年3871人、2018年3865人、2019年3864人漸有下降;但15至24歲自殺人數卻連年增加,依序為193人、210人、257人。

大學篩檢、簽訂不自殺契約可有成效

黃國洋指出,部分大學陸續在入學時進行篩檢,最早是成大入學要填「新生適應力檢測」,還要簽訂「不自殺契約」。起初大家會笑「寫那有用嗎?」但現在來看是有遠見,篩選出高危險族群,及早介入與輔導,讓學生知道情緒困擾可找哪些單位協助,國外實測是可有效減少自殺。

至於身邊親友關懷。黃國洋說,成年人有情緒困擾時,會說「我心情不好、好憂鬱」,但青少年是說「好無聊、沒意義」,對事情都沒興趣,甚至有時表現出來的不是情緒低落,而是暴躁 、易怒或睡不好。

還有些青少年有情緒困擾時,生理症狀也會較多,像是頭暈、頭痛或胃痛等,這些症狀都不是假的,但就醫卻查不出原因;若這些症狀出現,身邊朋友或同學可多留意、給予關心。

黃國洋說,最終有情緒困擾的學生還是應轉介到醫療專業端,像是心輔或心理治療等;但以台大為例,目前校內有25位專任輔導老師、21位兼任輔導師,明年會再增6位,陣容龐大讓其他學校羨慕,但學生申請晤談要排上一個月,顯見學校人力亟待補強。

目前健保有給付地區醫院層級以上的心理治療,民眾僅須自行負擔門診費用,因此很多患者會到醫院,卻也使得部分醫院要排3、4個月甚至1年;也因此,健保署統計,台灣2019年有210萬人因精神疾病就醫,但僅有1%使用健保給付的心理治療。

民間治療所每小時2000元起跳

各地健康服務中心(衛生所)的心理諮商,則有健保部分給付可利用;至於民間的心理治療所則無給付,據指出,民間一次心理治療50分鐘至1小時,公定價2千到3千5,有名氣的醫師可達4、5千,甚或6、7千元。黃國洋建議,政府應思考提高健保給付,減少精神疾病可能造成更大社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