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反社會?

  • 作者 : 張靜慧
  • 圖片來源 : 陳德信

連續幾起隨機殺人事件,媒體常提及「反社會人格」,許多家長憂心宅在家、打電玩、情緒不穩的那個孩子,會不會哪天做出傷天害理的事?我的小孩老是關在房間打暴力電玩,一講他就大發脾氣、摔門摔東西,他是不是有反社會人格?他會不會變成鄭捷第二?」一位精神科醫師到國高中為家長演講親職教育,講完被家長包圍,焦急地希望醫師解惑。 

也有讀者寫信到《康健》編輯部,說「媒體登出來反社會人格的特質,我覺得我的小孩都有,怎麼辦?」 

連續幾起隨機殺人事件,嚇壞了台灣民眾,媒體常提及兇嫌可能有「反社會人格」,許多家長憂心孩子會不會哪天做出傷天害理的事? 

免驚,叛逆≠反社會

反社會人格,正確說法應是反社會人格疾患(或稱違常,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跟一般青春期的叛逆可以從以下幾點初步區分: 

1.嚴重程度

彰化基督教醫院司法精神醫學中心主任王俸鋼說,反社會人格疾患者衝動易怒,常打架或攻擊他人,並會為了自己的利益,偷拐搶騙樣樣來,傷害或犧牲別人也無所謂,但單純的叛逆通常沒有這麼嚴重。 

2.發生時間

臨床心理師鄭志強說,反社會人格疾患者(歐美國家多稱心理病態)不是突然發生的,通常從小就顯出蛛絲馬跡,稱為品行疾患,比如虐待小動物、霸凌同學、逃學翹家、違反校規等,但叛逆通常是青春期才開始。 

3.能不能遵守團體規範

王俸鋼說,反社會人格疾患者無法遵守規範,很難被同儕接納,甚至會被逐出團體,變成「孤狼」。有些孩子雖然不聽話、不愛讀書,但能找到他熱愛的事,比如打棒球,為了加入球隊,他很努力練習,進入球隊後很聽從教練和隊長的話,跟隊友處得好,這就比較不需要擔心是反社會人格疾患。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教授鄭瑞隆說,青少年的可塑性還很大,建議往叛逆的方向思維或解釋成品行疾患比較妥當,不宜太早下定論說孩子有反社會人格。通常醫師在個案18歲之前也不會做反社會人格疾患的診斷。文章出處: 康健雜誌2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