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淇是憂鬱症患者,17歲時發病。剛開始,只是比較少講話,神情顯得悶悶不樂,漸漸地,他開始不再參加學校的社團活動,功課也開始退步,甚至常沒去上課。
他原本以為只是一段時間的心情低落,但這樣的低潮卻每天上演,持續了好長的一段時間,他到身心科求助,才確診為憂鬱症。
憂鬱症患者行動力下降、情緒低落、生產力降低,以致在工作及生活均呈現失能的狀態。
憂鬱症好發於女性、青少年及老人。多數人認為罹患憂鬱症應該是患者遭遇人生重大變故,或生活壓力事件,讓心情變差因而處於情緒低落狀態。其實誘發憂鬱的原因很多,除了生活的壓力事件以外,還包括:生物因素(內分泌、神經傳導物質、大腦結構等)、遺傳因素(基因遺傳病史)等。
隨著腦科學的發達,研究逐漸發現:憂鬱症狀的產生,不只是一種心理或情緒的狀態而已,也可能是腦功能運作出現狀況。
助調整注意力 導向正面
心理學研究發現,憂鬱症經常出現「注意力的偏誤」,患者經常將注意力集中特定資訊,而未廣泛的注意到其他訊息。他們也較常注意負面訊息,而難以將注意力導向正向或者中性的訊息。
臨床上,憂鬱症患者除了藥物治療以外,也會選擇接受「心理治療」來處理情緒的議題。在生活當中練習調整自己注意力,嘗試對大腦做「自我的訓練」,透過覺察、記錄及行動改善,以調整注意力。從負面的訊息導向中性或正面的訊息,從對自我的批判轉向對外在環境的注意,讓偏誤的注意力能夠回到常軌,並開始體會生活中的美好。
若您身邊朋友疑似出現憂鬱症狀,別再只是跟他說「樂觀正向」,應建議他學習調整注意力,或者求助於臨床心理醫療專業,才能真正的邁向復元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