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這樣說/憂鬱超過1個月 應主動就醫

聯合晚報/李樹人 2013/1/7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這是知名手機的廣告文案,不過,在現實生活上,卻剛好相反。智慧型手機、平版電腦日益普及,相關聯繫互動軟體的精進簡易,人與人互動卻沒有因此更活絡。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家銘就認為,現代網路科技反而讓正常社交活動變得更少、更貧乏了!
 
張家銘指出,越來越多人習慣在網路上與人互動,貼上自己照片,留下一段感想,就等著別人上來按個「讚」,給予支持,回應一多,才覺得自己受到歡迎,有人關心。

如果發現自己貼了文章,少人按「讚」,回應不多,就會覺得不安,開始有了莫名其妙的聯想,出現了低自尊、不受人歡迎的負面情緒,甚至有了憂鬱焦慮的傾向。

事實上,只要是人,都會有情緒,如果只是短暫、稍微的憂鬱、不愉快、不平衡,只要哭一下、罵兩句,幾個小時後就沒事,這就屬於正常的現象。

但要是經常出現負面情緒,一直處於不快樂的感覺中,甚至影響工作、人際關係,夜裡經常失眠、睡不好,沒來由的想哭,甚至出現自殺的意念,就有必要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協助。

一般來說,情緒障礙就醫的三大關鍵為「太久」、「太嚴重」、「影響功能」,如果焦慮、憂鬱時間持續超過一個月以上,症狀已經到了嚴重階段,且影響到日常生活作息,就可能是情緒生病了,建議勇於主動就醫。
 
張家銘指出,手機原本只是用來通訊、聯繫,但現在卻成為交友、與人互動的主要管道,在餐廳用餐時,常看到同桌的人不太聊天,而是忙著透過手機傳訊息,上網看臉書。

張家銘強調,正常社交活動包括了眼神、口語、情緒的交流互動,這些都不是手機上的交友軟體或是網路上的社群網站所能取代。現代人不要過度倚賴網路科技,而忽略了人與人互動的最基本形式。
 
至於人際關係,應該主動出擊,而不是被動的等待別人的回應,不管是已婚或未婚,都應擁有三五好友,彼此加油打氣。即使是一個人生活,也能懂得如何讓自己活得精彩,放假時,多外出走走,不要待在家裡,自哀自憐。
 

資料來源: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210&f_SUB_ID=462&f_ART_ID=434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