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健康網 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2017年9月1日 11:36
常常有頭暈眼花、呼吸困難、精神崩潰的感覺,卻一直找不出原因?當心可能是「恐慌症」!醫師表示,目前已確知會誘發恐慌症的因素為近期經歷分離或是喪偶事件,但很多研究指出,生活壓力過大也會影響恐慌症的發生;雖然任何年紀皆有可能出現,但平均發病年齡為25歲,建議及早確診和治療,以擁抱更好的未來人生。
恐慌發作VS恐慌症
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精神科醫師劉怡君表示,「恐慌症」被歸屬於焦慮症的範疇,終身盛行率為1%至4%,女性較男性常見。而在討論恐慌症之前,必須先瞭解一個名詞——「恐慌發作」,係指一種突然出現的極度恐懼或身體不適,可能在短短5至10分鐘內,病患即感受到胸悶、心悸、發抖、頭暈、害怕發瘋,或快要死掉的感覺等的症狀。 「恐慌症」的定義則是反覆非預期性的恐慌發作,並伴隨至少持續一個月的心理或行為改變。病患可能會持續地擔心是否有下一次恐慌發作發生,或是持續擔心一些可怕後果(像是會發瘋、失控等),甚者可能開始出現一些適應不良的行為,例如:避開運動或是到不熟悉的場合。
恐慌症不善加治療 9成可能出現共病
恐慌症的診斷,除了有反覆非預期性的恐慌發作外,尚須排除其他內外科的問題,例如是甲狀腺疾患、心律不整、物質濫用等;恐慌發作本身也有可能是在憂鬱症或焦慮症疾患惡化時出現,診斷上尚需臨床病史的詳細評估。
罹患了恐慌症,若沒有加以治療,有9成的個案可能會出現其他共病,包括憂鬱症、懼曠症、社交畏懼症、物質濫用、強迫症或慮病症等,因此,恐慌症需要早期即接受穩定治療。治療方式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輔以認知行為治療、放鬆技巧、疾病衛教或家屬衛教諮商等,臨床會依病情不同做個別化的調整。
不要因為恐慌症而忌諱就醫!劉怡君醫師表示,恐慌症是一個令人深受困擾的疾病,往往影響個案生活品質甚鉅,所幸目前臨床上,經過早期診斷與治療後,大部分的個案可以穩定下來,重新擁抱良好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