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療】98.08.03-身體畸形性疾患 定位為精神疾病

(中央社記者黃彥瑜新竹市3日電)

中央社記者黃彥瑜新竹市3日電)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精神科醫師詹仁輝今天表示,「身體畸形性疾患」是一種精神科診斷,患者過度專注外型的缺點,嚴重影響生活,要靠病患與醫療人員共同努力,才有好療效。詹仁輝表示,日前1名在金融機構上班的30歲男子,由家人陪同前來求診。這名男子於數年前與朋友一起泡湯時,朋友開玩笑說他臉很大、肩膀太窄,於是一直很在意這個問題。詹仁輝說,雖然這名男子的家人說他的臉剛剛好,也有友人說其實他臉蛋長得不錯,但這些話都沒有辦法讓男子安心,仍然每天照鏡子,有時候越看越沮喪,上班心情也不好。後來男子接受臉部整型手術,整型過後幾週,起初還滿意,但後來又覺得整型後兩邊臉頰不對稱,再度陷入沮喪。家人察覺不對勁,才帶他到精神科就診,經過治療,病情慢慢改善。詹仁輝指出,這名男子是罹患了「身體畸形性疾患」,這個病乍聽之下好像是身體有畸形,其實不然,它是指對身體的某些小瑕疵不滿,並且過於在意這些缺陷,深受外表問題所苦惱,導致情緒、工作、人際關係都受到影響。他表示,身體畸形性疾患一般在20歲至30歲左右發病,男女比例相當。患者最常抱怨的身體部位為臉部缺陷,如鼻子不夠挺、眼睛小、斑點、痘痘、皺紋等。病發的原因可能是個性容易自我批判、低自尊、追求完美,也可能和神經系統中的血清素濃度不平衡有關。詹仁輝指出,通常醫師會開立血清素回收抑制劑來治療,較嚴重的患者會加上非典型抗精神病藥來治療。另外,也會安排心理治療,了解病患是否有錯誤的認知,如過於在意美醜及誇大自己的缺點。治療中必須設法改變患者的思考模式,並增加自我的肯定。他說,一般而言,身體畸形性疾患是一種慢性疾病,必需要病患與醫療人員雙方共同努力,才能達到好的療效。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803/5/1o9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