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障礙】97.05.06-四萬「頑童」患過度活躍症

【大公網】

老師通常將整天坐不定、注意力不集中的兒童稱為頑童。但原來這些兒童可能是患上「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ADHD)」。精神科醫生提醒家長,如果家中兒童有類似症狀,應及早求診,避免他們的童年生活充滿負面情緒,嚴重者甚至會有抑鬱傾向。

七歲的恆仔常被學校投訴,老師認為「無得救」,補習社甚至退錢拒補。精神科醫生說,恆仔患上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ADHD),是本港常見的兒童精神病,估計逾四萬多名患者,主要是六至十六歲兒童,但只有十分之一獲確診。他呼籲家長,若發現小朋友六、七歲時,持續出現專注力失調、活動量過高和自制能力弱,應及早求診,免致童年生活充滿負面情緒,嚴重會有抑鬱傾向。

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為兒童常見的精神病,醫學界仍未知道成因,估計與腦部疾病、腦部化學傳遞或物質失衡,以及家族遺傳有關,令腦部發展出現障礙。精神科醫生林中鍵說,患者主要有三個特徵:專注力失調、活動量過高和自制能力弱。平常一小時完成的功課,「ADHA」患者需四小時;如答問題時,他們會搶答問題,打斷別人的說話,易被標籤為問題學生。

七歲的恆仔升小一後,老師經常向父母投訴,如無故過位、不舉手大聲發問、不按時交功課,他在家中的表現也一樣,根本無法安靜。恆仔媽媽打算送他到補習社,以為有所改善,結果投訴依然不停,補習社甚至退錢拒補。恆仔經常被人批評無家教,令父母之間就管教問題常意見不合,家庭關係轉差,恆仔媽媽最後帶其看精神科醫生,服藥兩星期已好轉,老師亦再沒有投訴。

過分責難可致抑鬱

治療「ADHD」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行為認知,改善規教方法;二是藥物治療,利用刺激劑改善患者專注力失調問題。林中鍵說,「ADHD」患者隨著腦部持續發展,十二、三歲時腦部失衡問題可改善,但部分人到成年仍有專注力問題,因此建議盡早接受藥物治療。

林中鍵說,本港「ADHD」發病率與國際相若,介乎百分之三至七,估計本港有逾四萬名小朋友患「ADHD」,目前只確診七千名兒童。他說,老師對「ADHA」認識不深,「以為小朋友細個頑皮是正常」,進入小一時讀書成績差,經常被罰,易被學校標籤「頑童」。他表示,「ADHD」患者長期受批評,自我形象低落,易有情緒困擾,出現抑鬱、焦慮,建議他們盡快接受治療。

引自http://www.takungpao.com/news/09/05/05/images_0708-1076788.htm